保健知识
新生儿5种生病信号
一个崭新的生命呱呱坠地,娇小、稚嫩,面临陌生的世界,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调整自身机制,以适应外界的环境,在生后一个月内的新生儿期间,更容易患各种疾病,对于刚当父母的家长来说,应当仔细观察患儿的变化,一旦发现问题,及早就医,防止疏漏病情,延误诊治。
黄疸
胎儿在宫内时,肺循环尚未建立,各组织器官的养分主要靠较多的红细胞输送,当新生儿生下来后,肺循环建立,过多的红细胞开始破坏,使新生儿早期胆红素的来源增多,加上新生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、结合、排出的功能都比较差,出现生理性黄疸。
新生儿于生后2-3天出现皮肤黄染,生后5-7天达到高峰,黄疸程度不重,皮肤呈淡黄色,足月儿在生后2周黄疸消退,早产儿在生后3-4周消退。若新生儿黄疸出现于生后24小时内,全身皮肤呈杏黄染,特别是手心、脚心和白眼球明显,且有其他伴随症状,并在生后2-3周仍未消退,建议家长带新生儿到医院就诊。
呼吸
新生儿的呼吸次数应为40-50次/分。新生儿的胸廓运动幅度小,以腹式呼吸为主。如果安静状态下,新生儿呼吸次数大于60次/分,则为呼吸增快,可能患有新生儿肺炎。如果伴有口吐泡沫,呛奶,口周发青等症状时,应马上就医。注意新生儿肺炎不一定有发热。咳嗽等症状。
体温
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成熟。有时,环境温度高或是捂得太严,新生儿就会发热。如果喂养不当,新生儿液量摄入不足,身体丢失水分过多,会出现脱水热,引起发热。这时只要避免环境温度过高,减少多余的衣物以及补充水分,就会使宝宝的体温恢复正常。
但是,如果新生儿发热,且其手足冰凉,或同时伴随其他症状,家长一定赶快带宝宝来医院就诊。因为发热可能是新生儿败血症、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、呼吸道、消化道、泌尿系统感染等严重疾病的表现。另外,新生儿发热不宜服用退热药物。一般采取打包散热及物理降温的方法。
呕吐
由于新生儿胃呈水平状,胃部肌肉发育不完善,贲门松弛,哺乳后容易从口角溢出奶汁,一般不影响生长发育,这种呕吐,常于生后6月左右消失,不属于真正的呕吐。但是如果新生儿呕吐频繁,有时呈喷射性呕吐,影响患儿体重增长,这时就应该带患儿就医了。因为这种呕吐,可能是由肠道内外感染因素造成,也可能是胃肠道功能失调,如胃食管返流、贲门失迟缓、幽门痉挛等内科因素引起。如果新生儿呕吐出现较早,呕吐较顽固,呕吐物含咖啡样物质或黄绿色物质,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进展较快,则要考虑外科性疾病了,如肥厚性幽门狭窄,先天性巨结肠,肠套叠,肠梗阻,肛门及直肠闭锁等。
体重
新生儿出生后的一周内,吃奶少,经皮肤、呼吸道、胃肠道丢失的体内水分较多,使新生儿的体重有所下降,减轻的体重约是刚出生的10%以下,为生理性的体重下降,属正常现象。
如果在生后10天后,体重仍未恢复到出生时水平或下降过多,则说明新生儿体内存在异常。应立即就医,及早确定体重不增原因,给予相应的治疗。
新生儿体重不增的最常见的原因是喂养不当和疾病的影响,如未及时发现母乳不足。对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,有的家长担心奶粉过稠会导致宝宝消化不良或上火,未按需喂养,或给宝宝喂奶时加水太多,使新生儿长期处于饥饿状态,影响体重增长。此外,体重不增还可能是因为新生儿患有疾病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,尤其是感染性疾病,也还包括一些少见病,如遗传代谢病,先天性心脏病等。